跟着老梁跑,作文写得好。
作文写得好,语文差不了。
首科心有底,成绩没人比。
作文听老梁,高考一定强!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
有个人讨厌老鼠,倾尽家财寻求到一只好猫。他用鱼肉喂养猫,给猫窝铺上棉垫。猫吃得饱饱的,过得安安稳稳,不但不捕鼠,有时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,老鼠反而更加凶暴。这人害怕了,就再也不养猫了,认为天下没有好猫。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分析】
展开剩余75%这则寓言的核心在于揭示“环境与行为目的错位”导致的系统失效。材料中人物的根本错误并非猫的品质问题,而是其饲养方式完全背离了养猫捕鼠的初衷——用“鱼肉饱饲”与“棉垫安卧”消解了猫的捕猎天性,使本应对立的猫鼠关系变成了共生关系。这警示我们:当方法与目标南辕北辙时,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反而会加剧问题,最终让人陷入“因噎废食”的认知误区。
这则材料的现实意义在于,它精准映射了个人成长、教育实践乃至文明发展中的普遍困境。从过度保护扼杀子女独立能力的家庭教育,到安逸环境消磨创新精神的组织管理,再到过度福利侵蚀社会活力的国家治理,寓言中的“养猫之惑”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。准确把握这层寓意,方能写出既有思想深度又具现实关怀的佳作。
【范文】
忧劳兴逸亡
一则古旧寓言,如利刃划破认知之幕:恶鼠者以膏粱文绣奉猫,反使猫鼠同嬉,鼠患愈烈,终叹“天下无好猫”而弃之。这不仅是养猫的失败,更是对人性淬炼与文明兴衰的深邃隐喻——当安逸过度包裹生命的锋芒,那抵御危机的本能是否必然在温柔的泥淖中锈蚀钝化?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警钟皆昭示: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适足亡身。
猫性之沉沦,非其天性与生俱来,实乃“衣食足”后目标迷失的必然颓唐。纵览青史,此景屡见不鲜。南朝士族,在“平流进取,坐致公卿”的优容中,“熏衣剃面,傅粉施朱”,终日清谈玄理,结果金粉成空,侯景之乱如摧枯木,那些被安逸豢养的“庙堂之猫”,终在铁蹄下魂飞魄散。八旗劲旅,初以弓马定天下,骁勇难挡,然圈禁于京师俸禄,沉湎于架鸟唱曲,昔日雄鹰蜕为纨绔子弟。待列强坚船利炮轰开国门,这些制度的“宠儿”何曾挽得动既倒之狂澜?欧阳修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的慨叹,于此得见血泪之证。可见,无条件的过度供养,实为消磨英雄气、滋养纨绔风的温床。
寓言中人之“天下无好猫”断言,更暴露认知浅薄与责任推诿。他将系统性的溃败,简单归咎于“猫”这一工具无效,却未能反思自身“饲育方式”的根本缺陷。这恰如指责良材不堪雕琢,却无视工匠之拙技与心法。《晏子春秋》有言: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”环境与方法的塑造力,往往凌驾于事物本初之性。故《礼记》强调:“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治国育才,犹如引弓,需在“养”与“励”、“宽”与“严”间寻求精妙平衡。若只知一味“饫肥饫”而废弛其志,不设绳墨,不明赏罚,再锋利的宝剑亦将在鞘中黯然失色。
由此反观人类文明长河,此寓言不啻为一记穿越时空的警钟。文明的演进,绝非单向奔赴永恒繁盛的坦途,而是在“挑战与应战”中寻求动态平衡的永恒博弈。汤因比洞见:适度的挑战是文明生长的催化剂。罗马帝国在无尽的财富与疆域中沉沦,内部腐化,终致巨人倾颓。今日我们高踞科技与文明的峰顶,是否也正用我们自己创造的“鱼肉”与“棉垫”——那过度的便利、即时的满足、无远弗届的娱乐——悄然驯化着后代子孙,使其在“温柔的陷阱”中失却应对未来巨变的锐气、韧性乃至意愿?
那人不再养猫,隐患犹在,鼠患未已。我们真正应戒惧的,非猫之惰性,而是那滋生惰性、泯灭界限的“伪仁慈”与“虚富足”。孟轲有云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唯有打破这温柔的牢笼,让生命之弦在适度紧张中保持韧性,让个体与文明在“不可能”的预警与“必须为”的担当间砥砺前行,方能使文明的星火在不确定的宇宙长夜中,不为八方来风所轻易吹灭,照亮自身前路,不至沦为历史沙海中又一具供后人凭吊的巨兽残骸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盈昌配资-第一配资网-配资平台实盘-股票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